年石峁年古镇
上世纪70年代,在神木高家堡,被称为“石破天惊”的石峁遗址揭开了帷幕,随着石峁遗址发现,陕北成为了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焦点地带。考古工作者“初步认定此石峁城址修建于龙山中期,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早期毁弃”。
眼前的这座古老的城址,震惊了整个考古界。通过碳十四测年法及相关考古学证据显示,石峁遗址拥有年的历史。
面对如此巨大的考古发现,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主流媒体都用“石破天惊”一词来称呼石峁遗址。
除了石破天惊,有关石峁遗址的另一个发现也让人震惊。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石峁遗址到底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传说中的“黄帝城”竟然在神木?
自年以来,关于石峁遗址来源的猜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有人说是黄帝曾孙辛侯的都城,有人说是古文献中的“鬼国”,甚至还有人说是神话传说中大禹治水与共工斗争时被毁的“不周山”。
但是,小编还是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理由有以下5点。
一、“皇城台”与“黄城台”
首先,“皇城台”与“黄城台”的发音类似,有考古专家认为“皇城台”就是传说中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这一观点主要是考虑到石峁遗址存在的时间和文献中对黄帝的记载基本吻合。
至于这一论据是否充足,考古学界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二、靖边发现的黄帝冢也许可以成为佐证
近年来,关于华夏始祖轩辕黄帝葬于何处,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虽然目前史前考古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黄帝的遗址和遗物,但是,历史学者依据传世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和传说,公认大约0年前,黄帝部落曾经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并在陕北大地上开创了黄河流域古人类的文明曙光。
在年,众多考古专家一致得出结论:基本确定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现改为阳周村)是秦汉“阳周故城”所在地。
黄帝死后所葬地区,其实史书记载的很明确,这就是上郡阳周桥山。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曰:“黄帝崩,葬桥山”。
《汉书·地理志》记载:“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孝武本纪》载:“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
从史料记载、山形地理、文物遗址、方圆遗迹、天象文化、当地传说、地震勘查成果等多方面考查,y有专家认为,靖边县的这个小山村,很有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黄帝原冢地。
结合以上资料记载,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黄帝都城也许就在石峁。
三、谁能建造如此庞大的“石峁城”?
当前,考古学界对石峁遗址的面积基本没有争议,那就是万平方米这个数字。
在多年前,谁有能力在北方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城址,目前所有资料几乎都指向一个方向——0年前在陕北黄土高原生活的黄帝部族。
如果说,这里不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那么在那个年代,还有那个部族有能力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城址呢?
四、“扬子鳄”遗骨从哪里来?
年,考古专家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清理2座方形地穴式房址和5座墓葬时,首次发现了一块鳄鱼骨板。
后来,经过专家的鉴定,这块鳄鱼骨板来自于扬子鳄。这一考古发现也是非常超前的,后来确定这一块骨板来自于南方,是通过交换得来的。
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有一种鼓叫鼍(tuó)鼓,用扬子鳄的皮制成,是等级的象征。专家分析,当时很可能存在着一条“奢侈品”交易路线,当时石峁人眼中的奢侈品扬子鳄就从南方送到神木,扬子鳄的皮被用来制作象征地位等级的鼍鼓。用来蒙鼓的皮革部分,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消失,只留下了骨板,藏匿着史前文明交往传播的蛛丝马迹。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能够在石峁使用象征地位等级的鼍鼓,想来也只有身居于此的黄帝部落领袖——轩辕黄帝了。
五、“藏玉于石”也是佐证!
年,考古学家对石峁城址外城北部的20余平方米的一座城门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此次考古中发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种类为玉铲、玉璜、石雕人头像等。
在我们现在人的视角来看,石峁先民就是妥妥的“土豪”。
一直以来,石峁遗址都是以以玉闻名,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象征早期王权的牙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峁王国强大的“统治”能力。而统治石峁王国的领袖,可能就是我们的轩辕黄帝。
以上内容为小编整理,不代表任何媒体或个人观点,欢迎广大文物爱好者讨论或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END-
文博传媒网原创作品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