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三十六堡之一靖边宁塞古城的往事

宁塞堡:延绥西路靖边境内最西的城堡

一路沿着延绥西路,踏上了追寻历史上靖边境内最西的一座城堡——宁塞堡的道路。宁塞堡所处位置是靖边县中山涧镇边墙水库南黄涧村,现叫宁塞城。宁塞古城,座西北,面东南,正北方向临沟绕水,沟底水汇成渠,聚为库。正南方向沿着山脊筑有城墙,如巨龙般爬上梁。宁塞堡是延绥西路在靖边境内最西的一座城堡,再往西30里就到定边县境内的把都河堡,与定边县境内的柳树涧堡属于延安的西北门户,这两个堡当时属于延安卫管辖。

据当地群众介绍,在位于靖边县城西南方中山涧镇,也有一处长城遗址,与宁塞堡只有一字之差,叫宁寨堡。宁寨堡是个怎样的所在呢?又与宁塞堡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是记录者的勘误还是毫无关系呢?靖边文化学者罗培林这样说的:“宁塞堡在宋朝以前叫栲栳城,在延绥巡抚王锐修复长城时修成宁寨堡,后来延绥巡抚余子俊修明长城时,又在吴起县修了宁塞堡。”

除了城迁多,宁寨堡的归属地也经历了变更。宁塞堡位靖边县中山涧镇与吴起县的长城镇的交界处,在清雍正年间属于靖边县管辖。到年,长城镇宁塞村划归吴县管辖,所以这个在延绥德西路上的重要城堡又到了吴起县,根据历史沿袭,宁塞堡始终终是榆林明长城三十六营堡中的一个堡,拔开历史的烟雾,理清宁塞堡的前世今生,它依然是榆林长城中不容忽视的存在。

#靖边头条#宁塞堡是延绥镇大边长城最靠南的一个堡。据史料记载,明代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人,配骡马匹。巡防长城五十四里零二百八十步,墩台五十四座,宁塞堡最终发展成营堡。漫步在宁塞营堡,看残砖断瓦,阅沧桑巨变。城墙上的砖有很多砖被农民拆下圈窑。有学者在捡拾到一块厚八公分、宽二十公分、长四十公分、重量是12.5公斤的方砖,经考察,这就是明朝万历间的砖标准尺寸。有时候修城门的重要的部位,使用的砖要比这个大一点。充分证明宁塞营堡是成化十一年余子俊所修。宁塞堡在明朝中叶,为朝廷防御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南侵所设,曾经守卫着延安乃至中原的门户,后来经历了蒙汉议和,开启互市,宁塞堡逐渐被人遗忘废弃,砖石垒弃的堡墙因无人重视,慢慢被周围群众拆走城砖,移作他用。只余土墙上的轮廓,犹自伫立,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的历史。

靖边县小桥畔村村主任回忆:他小时候宁塞堡发洪水时,宁塞堡这条沟里全是洪水推出来的白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水环绕宁塞古城,城墙倾颓,草木丛生,悠悠岁月。多少人到过这里多少人留在这里。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故事。

在宁塞城堡东北侧,有一座墓穴,这是一座衣冠冢。人们都呼唤他为杜总兵墓。杜总兵是谁呢?榆林市文化学者这样说:宁塞堡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在明朝出了一家四代总兵,是江苏昆山过来的最早移民,他们先移在延安,之后其中有一支移到了宁塞。我们能追溯的是杜汉,杜汉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杜桐,一个是杜松。杜桐有一个儿子非常厉害,叫杜文焕,他们都是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总兵。萨尔胡之战的时候,杜松是第四路首领,剿灭努尔哈赤的老巢。另外三路都畏缩不前,只有杜松这一路孤军深入,不幸的是最后被包围,杜松战死。

明时记载,杜桐在万历年间升任延绥副总兵,积首功一千八百。杜文焕任延绥游击将军,累进参将,副总兵,四十三年升任都督事、宁夏总兵官,屡败寇,安边、保宁,常乐。天启元年,再镇延绥。崇祯三年,起兵勤王。杜文焕的儿子杜弘域也多年镇守延绥宁夏,为总兵官,杜家祖孙三代镇守延绥宁夏,是明朝防卫西北的重要将领。当年他们在延安落户的时候,是民户,到宁塞的时候成了军户。所以杜家从武就是从宁塞堡开始的。一直繁衍下来,就有了总兵、武将的这个传承。杜家在宁塞堡留下一支血脉。如今依然住在宁塞城内。崇祯十三年,杜弘域移镇浙江,后因病与父亲归原籍昆山。当地人感念杜家守卫之恩,在宁塞城边为杜桐修建了豪华的墓穴。

今天的宁塞堡,虽然看起来不够巍峨,不够完整,不够宏伟,但是宁塞营内的城墙残砖无一不诉说着它的古老故事、大漠风情、历史沧桑。当年,余子俊修筑宁塞城堡,取其安宁边塞之意,它以坚强的壁垒,和无数将士的身躯,挡住外来的侵袭,也安宁了一方百姓。再看今日宁塞堡,边墙犹在,战火无存,塞内塞外皆是安居的百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3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