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靖边镇罗堡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291113.html

靖边镇罗堡寻古

作者:李贵龙

云遮遮,雾蒙蒙,无风,更显潮乎乎,闷沉沉。

从靖边县城出发,30公里不远,说笑间汽车就停在了镇罗堡古城遗址旁。

公路边立着一块石碑,铭刻着“镇罗堡位于靖边县杨米涧镇镇罗村,是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西北距长城大边1千米。宋代为夏州鱼口寨,明嘉靖二十九年(年)筑城,万历二十八(年)重修。营堡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城墙、马面、角楼等。

“镇罗堡作为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有效的防御作用,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并有长城资源编码、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信息。碑石为陕西省文物局制。

站在石碑前,放眼望去,不多的树木和茂密的野草遮蔽的平展展得,看不到一丁点儿古城遗迹。四周环顾,公路另侧的缓平山坡上,树木掩蔽间散居着几户人家,更远的山顶上一座风火台兀立在云雾深处。

着急间,不远处一座小院里走出了一位衣着得体,举止文雅的老者,我们上前询问。老者姓祁,年近七旬,是位退休的中学教师。

祁老师是镇罗堡村的老村民,其祖上清朝中期就迁徙到这里,他对镇罗堡的历史和城堡格局十分清楚。他说,镇罗堡村因堡城而得名,是靖边县杨米涧乡的一个自然村。我们站的位置是东方,过公路朝西走过川道,川道边缘就是镇罗堡遗址;堡城低于川面,城有南北门;堡城毁于同治六年,现在仅遗存有残断的城墙;至我记时起,毁弃的堡城里遍地残砖废瓦和瓷器残片,虽然地面平整,却从来没有种过庄稼。

谢过祁老师,踏着沾满露水的野草,我们从北堡墙上走进了镇罗堡遗址。

堡城呈长方形大坑,东面群山列阵,为屏为障;西依芦河,是为天堑。北堡墙保存较完好,墙体上挖有不少窑洞,应是村民储藏柴禾或是穷苦人家遮风挡雨的居所;中段有一豁口,应是原北门处;豁口外为采油站,机声隆响,为荒废的堡城奏响现代的乐章;豁口不远处堡墙内是一座新建简陋寒酸的小庙,殿内供奉着关圣帝君。据祁老师说,三十六堡内都建有关帝庙,以忠义仁勇扬威漠北,抗拒外族的侵扰。东堡墙保存完好,墙顶与地面齐平。西堡墙南段已坍塌入沟低,北端残存墙体与北堡墙连在一起。南堡墙体全部坍塌,留有一米多的矮土塄,看不到南城门遗址的踪迹,靠西堡墙一段坍塌并与沟低连成一道斜坡,坡上树木密集而茂盛。

空空荡荡的城址内,一片荒草凄凄,一片颓废的景象。荒草掩蔽着遍地的砖头瓦片和瓷器碎片,却掩饰不住屠城的血腥。堡城的西墙和西南角外,长满灌木丛陡峭的山坡下是几近干涸的芦河,没有涛涛水声、粼粼波光;河滩地上水草丰茂,绿意盎然,几只鸟儿飞过,留下声声鸣啭在河谷间回响。堡城外的东南和北面林木繁密,杂草丛生,草丛中间杂着一些野花,为孤寂的堡城废墟平添了不少生气。堡城外的东面隔着平坦的草滩是公路,稍远是镇罗村,一座座农家小院散落在山坡上。偶尔有汽车驶过,堡城寂静,村庄安静。

拍照,记录,在废墟上反反复复搜寻着能够破译镇罗堡城历史的密码,堡城废墟默默无语,更无佐证遗物可寻,只得在史志中寻求答案。

明代《延绥镇志》中寻找不到镇虏堡堡城格局的记载。清代《康熙延绥镇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镇虏堡南至延安府三百里,北至大边半里,东至镇靖堡四十里,西至靖边营四十里。宋夏州地。城设在平川,系极冲中地。周围凡三百七丈。边垣长三十里,墩台一十座。”虽然文字简略,寥寥无几,也能了解堡城的大概轮廓。

《靖边县志》有关镇罗堡的规模格局的记载:“城设平川,极冲中地。周围三百三十丈,高二丈二尺至二丈六、七尺不等,南北城门二。”并道出镇罗堡辖管、防守长城“三十里,墩台十一座。”还较详细地告诉我们镇罗堡建与毁的历史:“镇罗堡城在县城张家畔南23公里处杨米涧乡镇罗堡村。原名喁口砦,又名镇虏堡。明嘉靖年间笔架城失陷后,又在城北筑镇虏土城,使2城为犄角之势。镇罗堡城西依芦河,东临群山,为要冲之地,城周长米,高7至9米不等。南北各有1座城门。清乾隆三十五年(),知县吴棐龙奉文补修,销银两。嘉庆十四年(),大水冲塌南城门楼座,牵及城身1段,后奉文援修。同治六年(),被回民起义军毁坏,变为荒城。现遗址尚存。西南角被水冲塌,东城墙由于洪水淤积,几乎与地面平。城内全变为农田。”

从“东城墙由于洪水淤积,几乎与地面平。”使我们知道,与东堡墙顶齐平的地面,曾经应是一道干涸小土沟或是一条小溪,因洪水淤积,逐年增高,才有堡墙顶与地面齐平的景象。也破解了整座堡城似下挖而筑的迷惑,应是“城设平川,极冲中地。”在平坦的川道中间筑墙体,围而成堡城。看来历史的风雨不仅能毁掉一座座坚如磐石的城堡,连山川河流也能变得面目全非。

其时镇罗堡的驻军守备的情况《延绥镇志》和《康熙延绥镇志》都记载。

《延绥镇志》中记载较详细:“镇虏堡《会典》见额:官军一百名,马骡一十五匹头。万历二十七年,改设操坐,摘拨该路并靖边守备营军三百二十名,马骡二百五十匹头。今见在官军三百九十七员名,马骡二百二十匹头。可备征战有马军一百名,马一百匹,步军五十名听调。正兵营尖儿手六十名,马六十匹。守墩哨探军夜六十四名,马一十四匹。走站军四十名,骡四十头。走塘军一十八名,马一十八匹。城守军一百四十四名。”

《康熙延绥镇志》中记载很是简略:“镇虏堡守兵五十名。明制:军丁并守瞭军共四百四十一名,马骡一百六十匹。”

镇罗堡的驻军从明朝时“军丁并守瞭军共四百四十一名,马骡一百六十匹”,到清朝锐减至“守兵五十名”,可见,从明至清边疆烽火渐息,征战渐少。正如《康熙延绥镇志》所述:“榆林旧治绥德,弃米脂、鱼河地几三百田,成化九年,都御史余子俊议徙镇榆林堡,内地稍安。又筑边墙,自黄甫川,西至定边营,亘千二百余里,连墩勾保,横截套口,内复堑山湮谷,是曰夹道,得地利焉。寇遂不敢辄渡河,我得耕牧套内,益以樵采围猎之利”。

离开堡城遗址返回时才发现,公路边石碑的背面还镌刻着这样的文字:“明长城(靖边段)修筑于明成化年间,分布在靖边县海则滩镇、杨桥畔镇、龙州镇、镇靖镇、杨米涧镇、王渠则镇、中山涧镇、天赐湾镇,包括大边、二边,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该长城东北接横山区明长城,西南接延安市吴起县明长城。境内长城有单体建筑座、关堡13座,墙体全长.03千米。

“该段长城位于靖边县杨米涧镇,作为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有效的防御作用,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碑文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明长城在靖边县内的分布状况,墙体长度,关堡建筑等情况,并指出保护长城的意义。还特别强调杨米涧段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现在及将来的特殊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3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