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李旭佳
4月的靖边县杨米涧镇,漫山遍野的文冠果花次第绽放,清风徐来,花朵摇曳,芳香四溢……
记者跟随杨米涧镇镇长刘彦军一路上山,看到满山的小坑里都种着一种被称为“生命之果”的古老树种——文冠果树。
“叶子可以制成绿茶,花可以做化妆品原料,果仁可以榨高级食用油……”望着山峁间一望无际的花海,刘彦军告诉记者,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发展前景广阔。
3万亩文冠果树是杨米涧镇发展的“希望树”。杨米涧镇是我省规模最大的文冠果种植示范基地。
“靖边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咱必须牢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史,找到好的发展路子,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刘彦军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深知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愿望。
年,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前后两次居住在靖边,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小河会议,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精神,让这片黄土地“旧貌换新颜”,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耐寒、耐旱、耐贫瘠,文冠果树苗生命力非常顽强。去年天气干旱,柠条都旱死了,文冠果树苗却好好的。”种了大半辈子地,兴和村村民罗占文还是头一次遇见这么“全能”的树种。
几年前,村里流转千亩土地种植文冠果,罗占文就在家门口打工。他说:“我的地也流转了,一年下来管理果园还能赚3万元,老满足哩。”
“土地流转后我们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土地由村集体管理。”兴和村村委会副主任白瑞介绍,文冠果树虽然栽植3—5年才开始结果,但结果期长达数百年,丰产期每亩年收益元左右。他每天都会上山瞧瞧余亩“宝贝疙瘩”的生长情况。
“文冠果的经济效益能高出山区传统作物2倍以上。发展文冠果,是实现靖边中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探索。”刘彦军说。
顺着山路一路向北,随处可以听见牛场里传来的“哞哞”声。
近年来,杨米涧镇依托项目带动,积极融资争资,创新运行机制,以“支部+合作社+农场”的发展模式,发展集体养牛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郝渠则村集体养牛场就是其中的代表。
保育舍、防疫区、饲料加工房……记者看到,牛圈建设标准,铡草机、喂料车等设备一应俱全,返乡创业青年马国兵正忙着给牛犊喂食。
“我们有头牛,每头牛我都有详细记录。”每头牛的状况马国兵都一清二楚。截至目前,杨米涧镇共有8个养牛场,年产值达多万元,通过郝渠则等村养牛场的示范带动,进一步壮大了养殖规模,提升了标准化养殖水平,建立起集规模养殖、饲料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抓基层党建,抓机制建设,抓产业发展……近年来,杨米涧镇打造以文冠果产业为主体产业,以山地苹果、肉牛养殖、优质羊子养殖为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的“1+3”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们将以文冠果产业为依托,借助周边青阳岔革命旧址、小河会议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集文冠果产业发展和红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冠果综合旅游文化小镇,推进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刘彦军说。
雨后的杨米涧镇,花草芬芳,宽阔的街道两旁,传统文化灯箱和文化墙诗意绵延,街道上不时传来人们的笑声……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