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三年后再访靖边马季沟村

陕西省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忙碌的收获现场。曹晔摄■执笔/樊悦三年前,马季沟村人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小岗精神”,一场“三变改革”的土地“革命”,让这块沉默的土地在陕北大地沸腾起来,偏僻的小山村变成了全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如今改革三年后,马季沟村到底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寒冬时节,记者再访马季沟,这里已经变成另外一番模样:曾经破烂的村委会变成了整齐漂亮的楼板房,一排排太阳能板接收着大自然的馈赠,一个个村庄炊烟袅袅,一盏盏路灯点亮村民回家的路,一条条村组道路连着千家万户,这里已变成了一个美丽富饶的小村庄。马季沟村位于榆林市靖边县黄蒿界镇,距离县城37公里,全村辖7个村小组,户人,总土地面积36平方公里,有耕地1.05万亩、林地3.92万亩。自年靖边县全部包产到户开始,多年来,马季沟村一直以传统家庭种养业为主。思想观念大变化农民翻身变股民说起马季沟的变化,村民张培彦首先打开了话匣子:“最根本的还是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以前大家各搞各的,只顾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谁管别人种啥了,现在土地流转在集体后,我们把思想放远了,谋的都是集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引进的项目要利用全村的发展,只要对全村有好处,我们就有利可图。”确实如村民所说,因为土地成片流转整合后,引来了大批的农业种植公司、种植大户的入驻,他们不仅带来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各种新品种,也带来了新的发展观念,当地农民深刻地意识到曾经单家独户的小农路子已经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路,才能有效应对风险,才能在土地上刨出更多的“金子”。“三变改革”激发了农民蕴藏在深处的内生动力,尝到甜头后的村民主动把自己的荒地、荒坡进行流转,将曾经的零散的条块地整合成可利用的资源,将自己的农民身份主动变成可以分红的股民,这样马季沟从最初流转的亩土地“裂变式”地增加到如今的1.5万亩,股民从最初的一个村小组变成全村村民,集体的“蛋糕”越做越大。如今马季沟村民因为有股民这一值钱的“身份”,要想在当地下户特别困难,需要经过全体村民同意签字才能落户,但只要落户就能分到集体的红利“蛋糕”。基础设施大变样昔日村庄更美丽“一条连接两个村组的道路多少年来都是烂土坑,外面的车进不去,里面的车出不来,我们的农产品很难卖出去,别提发展产业了,如今8.2公里的柏油道路直接通向村组的千亩马铃薯产业基地,让基地和市场无忧对接”说起马季沟的变化村民杨万俊深有感慨。随着“三变改革”后,各种资金不断流向马季沟,村集体手里也积攒一些“家底”,马季沟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外界对马季沟村最直观的感受,曾经落后的一个村庄短短的几年间变成了一个村庄整洁、道路通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村庄。短短三年时间,马季沟累计引资多万,实施农网改造36公里,新增高标准农田亩,改造低产亩,新打水井20口,新增水泥路2.5公里,新增柏油路8.2公里,安装了70盏路灯,村委会变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场所,村委有了家风家训广场,有可供村民休闲活动的体育文化广场。闲置资源被激活农业迈出新步伐马季沟村二道河畔原先是淤泥堆积、垃圾遍地、杂草丛生的臭水沟。经过集体回收开发,如今被外出打工的村民张银春回乡搞起了乡村旅游和休闲餐饮业。若在夏季,你会看到亭台楼阁、泉水叮咚、小桥流水、游鱼戏水、袅袅炊烟,一派田园风光景色,这里成了悠闲、度假、垂钓、娱乐的好去处。被盘活利用的不止是曾经的臭水沟,还有农民手里闲置、零散、撂荒的土地。“三变改革”打破了田坎地界,零散的条状地变成了整片地,农民再也不争地是你的还是我的,土地纠纷矛盾减少了,农民注意力都转移在发展产业上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也明显减少了。最关键的是随着土地资源的盘活整合,各“合作社”的成立,量化给农民的股权交由村小组股份经济合作分社自主管理,分社将收回的土地等资源再反承包给大公司和农户生产经营,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播种、统一耕作、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把原先零碎的土地发展成为适度的规模经营。“因此,村里好多闲置、荒废的土地就被合理利用了,有些不合适种植的土地我们则将其退耕成林地,这样下来,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经济收入也上去了。”村民白春虎说。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后,便于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像河北大昌蔬菜有限公司、邻近的种植大户等一些新型农业主体不断涌入,他们种植马铃薯、葡萄、红萝卜等经济作物,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集体“鼓”起“钱袋子”脱贫致富有底气“集体鼓起了钱袋子,给我们群众也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这才是改革的成功之处。”村支书张银飞信心满满地说。今年,马季沟村人均可分红元,马季沟村小组是马季沟村分红最多的一个村小组,马季沟村小组有亩土地,村集体收入万,人均可分红元,其中80%来源于土地承包费,一亩元的地租让农民“坐地收金”。张东是马季沟村小组的贫困户,家里有三口人,基本都没有劳动力,今年可分红2.3万,这比第一次人均元的分红增加了30倍,有了村集体这颗大树,只要手里有土地,就能从根本上脱贫,如今马季沟村的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我们脱贫不能光靠国家,从长远来说还要靠集体,靠我们自己。”张银军非常有底气地说。在不到三年时间里,马季沟村集体土地从最初的几百亩增长到现在的1.5万亩,村集体经济从零增长到18.6万元。人均纯收入从元提升到元,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随着“三变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在不断释放,如今回乡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农村又有了活力,土地上又冒出热气,村庄又升了袅袅炊烟,农村成了大有可为的地方。[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03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