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沙漠毛乌素,它的产生历史你可能不知道

你看世界,世界看你,宏观看世界。毛乌素沙漠属于典型的“人造沙漠”,出现得比较晚。沙漠总面积为3.21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十二大沙漠中排名第八位。以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只有个别的沙丘高于20米。在沙漠上河流比较少,主要有无定河及其支流榆林河(又称榆溪河)、海流兔河、纳林河、红柳河、芦河。此外还有一些湖泊沼泽,比较大的有湖洞察汗淖、巴汗淖、红碱淖,“淖”是“淖尔”的略称,在蒙语中“淖尔”即湖泊。在内蒙古东部,“淖尔”称作“诺尔”,意思相同。鄂尔多斯属于干旱多沙的地区,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有关。鄂尔多斯地势比较高,一般都在海拔~米左右,因此,又被称作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隔着南流的黄河,便是著名的吕梁山和太行山,高山大岭将来自太平洋的水蒸气阻挡,很难到达鄂尔多斯,这就造成了鄂尔多斯干旱少雨,其东南部年均降雨量毫米~毫米,西北部(乌兰镇)降雨量只有.3毫米。由于地势比较高,因此风多、风大,每年5米/秒以上的起沙风达多次,榆林的起沙风最多时一年出现次。冬春季节的主风向是西北风,最大风速可达23米/秒,极容易出现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由于干旱少雨,许多湖泊变成了盐碱湖。鄂尔多斯属于温带草原向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多为草原植物群落和荒漠草原群落,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稍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场便退化、沙漠化。这种自然条件,是这里流沙不断产生,最后形成大面积沙漠的重要原因。有沙漠的地方,除气候干旱以外,大多与地质构造有关,地质时期的河湖相沉积和古风成沙,为沙漠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沙源。鄂尔多斯也是如此。据地质学家研究,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即距今~万年的时候,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中部出现隆起,其南部和北部则下陷为洼地,接受了大量的雨水和河水,从而形成了很厚的河湖相沉积物(泥沙)。在无定河上游萨拉乌苏河,这种河湖相沉积的厚度,可达70米以上。在更新世的早期和中期,即距今~60万年的时候,气候变冷,气温下降,被地质学家称作冰期。在冰期,在河胡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出现了古风成沙和黄土相互叠压现象。在晚更新世末期,即距今010年左右,受玉木冰期的影响,气候继续变冷,在原先古风成沙的基础上.形成了流动沙丘。在进入全新世(从距今10年开始)以后,由于气温不断升高;冰雪融化,地表水充沛,生物走向繁荣,出现了湿润的草甸草原和灌丛草原,形成了黑色的土壤(黑垆土),将原先的流动沙丘封盖,形成了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毛乌素沙漠上所见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就是这个时候遗留下来的。由此可知,鄂尔多斯草原的地下,有着丰富的沙源。只是由于黄土和黑土的覆盖,在土层上生长有繁茂的蒿草以及零星的树木,人们往往不知道地下有沙源。一旦草原植被和地表土层遭到破坏,地下的沙源就会暴露出来,出现风沙活动,引起古风成沙的流动、扩张,形成流沙的第二次堆积,这便是科学界所说的沙漠化。毛乌索沙漠的产生,与赫连勃勃修建统万城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密切的关系。林连勃勃是匈奴右贤王之后,属于匈奴贵族。史称其人身高八尺五寸,性辩慧,美风仪,有大志。他在军阀混战之中,借助于别人的力量来壮大自己。东晋义熊三年(年)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立了大夏政权,其统治地区主要是鄂尔多斯草原。叱干阿利在督建统万城时,也是残酷无比。他要求建筑工人。对筑城之土要反复籍选,要“慕土筑城”。筑完一段以后,他要亲自检查验收。他手里拿着--把大铁锥.警力向城墙刺去,如果铁锥能刺进一寸,就算不合格,则将筑城的人杀死,改用别的人,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再贴上一层城墙,以锥刺不人为合格。由于叱干阿利采取了上述极其严格而又非常残暴的措施,使筑城的人个个都非常认真,特别重视建筑质量。因此,所建筑的统万城非常结实,达到了刀枪不人的程度。统万城故址至今犹存。它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润乡境内,俗称白城。该城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城墙仍然保存完好。城墙高达10米,西南城角墩台高达31.62米,这在中国古城中可以说是极其少见的。城墙基础部分,厚达16米,也是极其少见。大约这就是因为叱干阿利检查不合格,反复贴筑的结果吧。毛乌素的历史说不完,还想知道的更多,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1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