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庐神秘的湫和黄土洞黄土柱奇观府州

神秘的湫和黄土洞、黄土柱奇观

郭冰庐/文

形成黄土奇形怪状地貌的主要是重力地貌和潜蚀地貌。重力貌地包括由于坡面土层受干和湿、冷和热交替膨胀收缩形成的泻溜。泻溜多出现于河沟和冲沟的阴面,下部形成陡坡,本地人称之为“散”的地貌。“散”的意思是,上部坡面解体,黄土失去凝聚力,再经泻溜过程,全部散化,故名。这种“散”地不宜挖掘土窑洞,恰好背阴,更不宜于居住。但这种“散”地虽坡度达到35°─45°,却是肥田,农民喜欢种谷子等秋季作物,盖“熟土”经泻溜聚于此而又蒸发量小之故也。泻溜之外,还有溜塌,崩塌和滑坡。此三种重力搬动,多与水有关,特别是经大雨冲刷、浸泡而形成的。滑坡危害更大,往往酿成窑洞和人畜整体被埋的惨祸;同时,黄土高原地区的铁路、公路乃至羊肠小道往往会因此而形成长时间的交通阻隔,成为黄土高原一大害。泻溜、溜塌、崩塌和滑坡的结果还会形成称之为“湫”的景观。

湫(qiū),小潭,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诗:“南有龙兮在山湫”,既说明了水潭,又说明了此湫之形成与山的必然联系。湫往往出现在冲沟地段。因重力影响,每于冲沟狭隘处陡崖或崩塌,或滑坡,大量黄土堆积于隘口,令后沟之水无法通过即形成湫。洛河上游的志丹县,由于雨水冲涮、崩塌和滑坡特别剧烈,所以湫就特别多。仅靠近陇东高原的金鼎和吴堡(注:此“吴堡”是志丹县的一乡镇,非榆林市辖之吴堡县)两乡,因此形成湫的就有6个,而且以自然村名而得以保留了下来。无定上游的靖边县泥家沟年滑坡聚湫,以平均每年6.6万立方米的速度淤积黄土,至年,历时年,总淤积土体约万立方米,其强烈的侵蚀搬运形成的灾害令人惊叹!(黄长春、李万田:《祖国的黄土高原》46页,科学普及出版社,年1月11版)但湫却因神秘性赢得了人们的向往。

比如在陕北,湫不读作“qiū”,而读作“丢(diū)”,虽然识文断字者写作“湫”,而不识字的老农却坚持“丢”音和“丢”义。说湫是龙水,它走到哪里,见此地水脉好,值得停留,才会丢下来不走了。湫的出现又很突然,所以哪村哪庄一夜之间出现了湫,认为此村水脉好,将会大富大贵,人们奉之为神灵。实际上湫的出现与人工建造的土坝、水库相类,在缺水的地区,是人们对水的崇拜观念和土克水的五行相克的意识。(图1)

图1:湫——引自百度图片

潜蚀地貌也主要是雨水的作用。雨水通过黄土裂孔下渗,带走下部黄土,造成黄土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黄土洞等奇异景观。黄土碟是经重力作用中部下陷形成的碟形洼地。有的地方百姓名之曰埝、塌,有的地方叫做“笸篮”,皆以其形状称。雨水垂直沿裂孔下渗,经溶蚀冲刷形成竖直的井洞,即为陷穴。洞口边缘参差,杂草丛生,往往成为田野劳作者和牛羊的陷井,百姓俗呼为“地罅”或“壶圈”。陷穴进一步塌垮,洪水自土薄的方向渗出又不断冲涮,越涮越大,即在陷穴的一侧会出现黄土桥,有时下部还连带出现黄土洞。黄土洞就是指黄土层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洞穴。(图2)

(图2:黄土洞-新华网)

而在黄土原区的边缘和梁峁中腰往往会出现非常险峻的黄土桥。黄土桥是指两个陷穴由于地下水流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在陷穴间的残留土体就形成黄土桥。黄土原和黄土梁丛生的地区,其交通赖以原面平坦,筑路省工省料,但其要害即在这种土桥,人们为维护土桥的生命,想出了板筑加宽、加高的办法,但仍不时交通中断,损失颇大。仅以广义的洛川原为例,国道上的柳树沟土桥、武家原土桥、陈家凹土桥、东胡土桥、故邑土桥、韩庄土桥、石家庄土桥。这些土桥实为交通要冲,人们利用它便利交通,但颇受养护之苦。仅以洛川城南石家庄土桥为例,桥居两原之间细腰处,两胁为深沟陡壁,桥高50米,长达余米,为古代驿路要冲,自明万历年板筑加宽起,历8次重修,迄未成功,成为国道上的一块痞病,甚险峻可知。(图3)

图3:黄土桥(上)和黄土洞(下)-百度图片

黄土柱则是沟谷边缘陡崖因雨水冲刷,周围土体垂直塌垮残留下来的柱状土体。佳县方塌乡一土柱,屹立于公路与滨河之间,笔立数丈,成为榆佳公路一景,民间传说,这是太上老君的拴马桩;横山县常峁焉李自成遗迹中有一闯王龙墩,高4丈余,相传李自成幼年时常自称为王,站在土墩之尖向小伙伴们发表演说,后传说此墩有龙脉,故称闯王龙墩;墩后二里许有土石结构的黄土柱,高十数丈,巍然屹立于骑梁之旁,后世称之为闯王旗杆。这两处遗迹,均系典型的潜蚀地貌形成的黄土柱,因其与李自成幼时的活动有联系,故百姓附会为神奇的“龙脉”。山西碛口西湾村外之“黄土林”,每桩黄土柱上顶一个钙质结核,好似博士帽,蔚为壮观,更成为洋洋大观的包括西湾村、李家山、碛口窑洞古镇、黄河大碛、二碛在内的一大生态布景,煞有看头。实际上这种黄土柱在北纬36°-38°的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这都是黄土的垂直节理性能使然。(图4)

图4:佳县方塌黄土柱拴马桩-郭思青摄于9年10月23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5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