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蒙边界有一片神秘的砍头柳,当地人用

神树涧算不上声名显赫。它地处陕蒙边界、毛乌素沙漠南缘,位于距榆林市靖边县城40公里的红墩界镇。很多人曾经去过榆林,除了四处寻觅摄影地的摄友们,大部分人对神树涧这处沧桑而神秘的古柳聚集区一无所知。那是一片打破人们日常认知的旱柳林,与“烟柳长堤知几曲”的诗情沾不上一点边儿,反而用“奇形怪状”“面目狰狞”的树形展示着黄土沙地之上的沧桑、力量与不屈向上的生机。奇异之景从西安出发,沿着包茂高速前行,经延安过安塞在靖边西下高速,从天然气净化厂门前往北(内蒙巴图湾)方向,前行30余公里就到了“神树涧古柳景区”。这里距靖边县城40公里,距大夏国都统万城20公里,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柳余棵,遍布周围20平方公里滩涧地,“神树涧”也由此得名。第一眼见到这片柳树林,我们简直无法描述眼前所见之景。只见一眼望去,一株株、一排排,古柳挺立着身躯,有的粗大雄壮,有的如钢筋铁骨的壮汉,有的如驼背弯腰的老者,处处给人古劲、奇异、沧桑甚至“狰狞”的感觉,爆出一股顽强坚韧的原始自然之美。细看之下,古柳的主干大都劈开着,中间都是空的,有都甚至能容下好几个人。树的旁干倒伏在地上,有的形成一个拱形,头上长满绿枝,最粗的主干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有的四下裂开,形成开屏状,而有得枝干好象只有树皮在连着,虽显老态,却依旧生长的茂盛。每棵树又似乎都有自己宽阔的领地,根在这儿,头却伸向三四米远的地方,一头扎进地里有生了根,上面又长出了新枝。古柳千奇百怪,棵棵不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模样,看什么像什么。有一颗千年古柳,我们六七个人都不能合抱。竖向纹路的土灰色树皮,柳枝横斜地几百根柳椽,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关于力与美的迷思之中,这也让我们感慨陕北黄土地上特有的生态景观。何时而种?未到神树涧之前,因为这里是毛乌素沙漠的南沿,想象中这里里一定是沙海茫茫,沙丘连连。可是我们深入了五十多公里,看到的是成片的柳树,反而见不到荒漠。这让本想拍摄沙漠风光的我们失落之余又同时深感震撼与欣慰。那么,这片蔚为成林的古柳究竟何时而种呢?今年70余岁的王怀林老人祖辈生活在这里。据他讲,他老爷当时从外面迁居这里时买下了门前30余颗柳树,当时树已有磨盘粗,这里土地贫瘠,柳树生长缓慢,能长到这样也应该有五六百年了。究竟是何时种下的这片林子,就谁也不清楚了。后来我们翻查史料,发现了这些古柳均属于白皮旱柳,其在年降雨量毫米以下,依然能够存活;在海拔1~米的黄土梁峁,仍能成材。生长的极端低温可达-28℃,极端高温可达40℃左右,表现出耐高温、受严寒的特性。这种“随遇而安”的树种,自古以来便是干旱少雨的大西北地区栽植造林的“先锋”树种。据传,在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西北戍边时,从西安开始,过陇东,穿河西走廊,直到新疆北疆的伊犁、南疆的阿克苏等地,沿驿道栽植柳树。至今阿克苏等地保留着三抱合围的大柳树,人称“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写了一首诗:“大将筹边人未还,潇湘弟子遍天山。新栽柳树三千里,迎得春风度玉关。”可见旱柳在西北分布之广泛。在榆林一带,我们见到为数不少的旱柳树,究竟是不是跟这次广泛地栽植活动有关,就不得而知了。但旱柳似乎天生就是为粗犷的大西北而生的,也只有这一身顽强挺拔,迎天而上的“铁骨”,才配得上边关塞北的那分气魄与豪情。树形由来“怒发冲天”的旱柳不诗情画意,却铁骨铮铮。那么,这些“奇形怪状”的树形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在陕北,流传着关于许多关于旱柳的故事。传说,唐时文成公主由长安城西上同藏王松赞干布联姻和亲时途经榆林、宁夏一带大漠,护送公主的军队和当地边民发生了战斗,官兵打败了边民,要将俘虏推出去砍头。仁慈的文成公主为了安抚边民,传令不让砍头,以每砍一棵当地的柳树头来代替砍头,公主的善良救了这些被俘边民的性命,从此却给大漠留下了这无数的“砍头柳”。传说是美好的,但若认真寻求旱柳奇异树形的原因,大抵要从陕北人的日常生活入手了。旱柳始终是和陕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们种养旱柳树,让它们为人的生存生活服务。当旱柳树长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把柳树的树头砍掉,柳树会发出很多新芽来继续生长,长上四五年有胳膊那么粗的时候,再砍下来,可以用来做生产农俱、用来搭桥,或者当做柴禾烧。细点的柳条可以编筐,柳叶可以喂牛羊,而柳树还可以发出新芽。因此,在陕北也称旱柳树为“砍头柳”。就是这样,柳树坎了头还要长,长了还要坎,一茬又一茬,生生不息,惠及了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也因为被反复平茬,在树干顶部形成由愈伤组织组成的瘤状突起,上面密布着一般粗细的枝杈,最终成为如今的这种怒发冲天的模样。摄影除了人为原因,还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神树涧里这些古柳树已老态龙钟,然而枝条健壮,生机盎然。在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中,它们多次遭到雷击,被劈为两半,或剁为三节,而老树落地生根,生长出健壮的枝条,最终成长为如令人惊叹的奇异的树形。返回的沿途,从车窗的两边,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扎根于黄土地中的一棵棵旱柳。夕阳西下的剪影中,它们像一个个无名的士兵,坚定不移地站立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着脚下的这一方土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4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