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有别于其他地方女子的娇柔内秀,陕北婆姨更为率性,最为朴实、贤惠与善良,那一曲曲信天游飞出一孔孔窑洞,爬过一道道坡,是她们酣畅淋漓的情感表达和生活追求。就在黄河滋养的这块黄土地上,年复一年,心灵手巧的她们从未抱怨生活的艰辛,用一双勤劳的巧手在山沟卯梁间勾勒出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剪影…
虽是深秋,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间依旧绿莹莹一片。从田间到厂矿,从机关到社区,从农家到云端,如今的陕北婆姨再唱信天游,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奋勇争先,尽展风采,紧跟时代步伐,奋力描绘陕北的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的新画卷。传承
“奴在哟园子里边就掐蒜的个薹,从墙外撂过个戒指来,这事个好奇怪,手扳上园子墙,你就往外边的瞧……”不久前,陕西省妇联组织的“黄河女儿行——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巾帼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来到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一阵阵清脆悦耳的敲瓷碟声,伴着婉转动听的榆林小曲缓缓传来。“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榆林小曲时,一下子被迷住了,当时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到现在已经坚持传唱40余年了。”国家非遗榆林小曲市级传承人梁梅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榆林小曲是独特的城市音乐,是用古筝、扬琴、琵琶、三弦四大件来伴奏,用榆林当地的语言演唱。唱腔朴实婉转、圆润流畅,有着与信天游完全不同的韵味。
在榆林地区,传承的不仅有传统文化,更有治沙精神。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阳区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没,“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是对当时恶劣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年,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植树造林的伟大号召,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治沙连先后经历了15任连长,3位指导员,多位女兵。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治沙造林事业一路传承。战风沙、斗严寒,广植树、造良田,她们累计推平沙丘多座,营造黄昏固沙林带35条,蚯蚓水渠35公里,打击井36眼,治理荒漠亩。
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里,墙上一张张治沙连的姑娘们的照片和用过的生活物品,一个个在荒沙上挥洒汗水的青春故事感人至深,如在眼前。
“作为‘90后’新一代治沙人,我们也将奋力扛起治沙的大旗,赓续红色巾帼志,构建北疆万里绿。”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告诉记者,今年3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迎来了新民兵入队及全连全建制重建,54名新一代女民兵来到了这里,矢志将毛乌素沙漠变为塞上江南。服务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我们每周五都会开展‘童诵经典传承文化’亲子阅读分享活动,与小朋友共同诵读国学经典。”榆林市神木市新元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苏妮告诉记者,在领读之外,小朋友们也会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与家长们坐在一起阅读、讨论,享受亲子阅读时光。
妇女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服务点、妇女议事厅、棋文化广场、有声书墙、红色露天影院……为了让妇女儿童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温暖的社区服务,新元社区打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阵地。
义务理发、亲子共读、普法宣传是这支巾帼志愿服务队每天进行的服务内容。
据了解,新元社区位于神木市滨河新区街道,常住人口两万余人。为充分发挥社区妇联组织凝聚、教育、服务妇女的功能和作用,年5月,新元社区招募辖区热心妇女及少年儿童组建起巾帼志愿服务队,通过“服务微家”的“微活动”,为社区的妇女儿童提供接地气的“微服务”。目前,该志愿服务队共有余名巾帼志愿者,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15个志愿服务项目,年均服务时长达个小时。
工作入微,微而有为。苏妮说:“我们希望‘微家’可以成为社区妇女群众最细微、最活跃、最贴近生活的活动服务平台,让新元社区妇女工作阵地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一步步延伸。”
“钟瑞,今天我们不要花花咋咋,只讲干货。”“我知道了,咱们今天当当就讲咋交医保。”采访团来到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街道东新社区时,正好遇到了社区“蒲公英宣讲团”火热开讲。
据了解,该“蒲公英宣讲团”成立于年10月,是张家畔街道“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工作室”倾力打造的一支妇女工作团队。团队共有核心成员6名,平均年龄34岁。“蒲公英微讲堂”栏目每月1至2期,以时事政策、移风易俗、安全提示、家风家庭家教等为主要内容,播报方式诙谐幽默,在“张家畔观察”抖音号和